一個永遠縈繞在人們腦海中的問題。什麼人?全人類作為一個整體。從創立之初到現在。或許,沒有人一生中至少沒有問過自己一次。

“他好像是,但又好像不是”
你可以環遊世界,游過大洋,成為正統信徒,生育一群孩子,但你仍然無法找到一個緊迫問題的答案。似乎在生活中開闢了一個新的領域,你即將接近解決方案,但同時它像沙子一樣從你的手指滲入並溜走……
或許,重點是“生命的意義”不是一個靜止的概念,而是不斷變化的。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不同的。也就是說,一個人自己根據經驗和生活條件來決定他在一定時期內的存在將充滿什麼樣的意義。我們生來就是不斷地問自己這個問題,然後懷疑答案的正確性,再次尋求真理。而一個人越是成熟睿智,對這件事的思考就越深刻。價值觀和人生準則的重新評估,這是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階段,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
“這是一個新的轉折……他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還記得4-5歲的自己嗎?你當時認為什麼是主要的?全心全意地玩耍,尖叫,在泥濘中修補鄰居的孩子,稍後再上床睡覺……“生命的意義?不,我沒有聽說過”-那時你會回答的。在充滿歡樂的瞬息萬變的畫面中,誰需要他。

但是你成長了,發展了,變得更聰明了。學校的長凳、考試、畢業、會議……存在的全部本質都被簡化為以某種方式在生活中安頓下來,成為某個人。然後有孩子,一個家庭。世界再次天翻地覆。小煩躁現在已經成為你生活的主角。撫養、教育、“站穩腳跟”、愛、關心、保護…… 1000多一項任務。而現在這個家庭已經把你完全填滿了,感動了每一個人,每件事都處於領先地位。但孩子們很快就長大了,飛離了他們的父愛巢穴。
下一步是什麼?然後再次搜索並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畢竟,還有一百倍的空閒時間!你可以把它用於自我發展、創造力、旅行……是的,你能想到的還有很多。依此類推,直到最後一口氣。我們獲得、失去並以越來越多的新意義重新填充我們的生活。而這個過程是無止境的,就像成為自己一樣。
佛教對此事的看法

佛教徒拒絕一切世俗的憂慮和憂慮,向人們保證:“停止為臭名昭著的問題尋找答案的徒勞嘗試。快樂就好。現在。儘管如此。儘管如此。明天可能不會到來。”當然,在這種方法中,有一些東西。他是如此真誠和安詳,以至於你不由自主地想:“也許是真的--這樣更好嗎?”確實,如果你能在此時此地享受它,為什麼要絞盡腦汁,然後用各種存在主義的廢話來填充它。第歐根尼 (Diogenes) 推廣了一種類似的無盡幸福秘訣。他保證,除了快樂和平靜的心態之外,什麼都不重要。這就是為什麼他住在桶里以示抗議。
佛教理論也有弱點。例如,一個人如何知道快樂而不知道痛苦和悲傷。他根本就沒有什麼可比的。在這裡,基督教來拯救了。
在基督教中尋找生命的意義
通常,為了尋找答案,人們會重讀數百本書,最後他們來到了聖經。這是非常合乎邏輯的。如果不是她,還有誰能揭開秘密的面紗?聖經提供了從上面預見的道路,作為一種學校。在其中,一個人被分配了“永恒學生”的角色。作為一個學生,他被允許犯很多錯誤,“斷木”,跌跌撞撞,走錯路,受苦受難,不明白為什麼……但這一切只是為了積累經驗。通過一系列犯下的罪,認識到它們,悔改並向自己和上帝保證不再犯。
也就是說,在基督教模式中,生命的意義是不斷改進、淨化靈魂和身體。最後,作為對正義生活的獎勵--回到全能者的家園。那裡沒有世俗的問題,只有無盡的愛。

這是一個非常有建設性的立場。事實上,在尋求上帝的過程中,一個人會成為最好的自己。積極的蛻變在這裡是不可避免的,不可避免地跟在“學生”的後面。如果早先盲目地在人生中徘徊,可以創造任何你想要的東西,那麼隨著信仰的獲得,一切都將徹底改變,不可逆轉。接受了基督教教條的人將無法再像以前那樣生活。他將了解生命的無限和靈魂的重生。塵世之後將是另一個,來世,在那裡所有的行為都必須得到回答。有了這些知識,外行人將努力變得更友善、更人道和更純潔。
生命就像一個生物過程
與信仰相反,還有一種無神論的世界觀。那些認為自己在這個陣營中的人將生活完全視為一個生物過程。用動物世界做類比,一個人在這裡只被視為家庭的繼承人,僅此而已。而他存在的意義歸結為只有一件事--將他的遺傳密碼留在世界上--後代。這種世界觀以其簡單性而著迷:生活、愛、做你想做的事,一切都一樣,結局是一。最重要的是不要忘記撫養孩子,那麼你的塵世命運也算是圓滿了。不要再擔心任何事情了。
享樂主義
還有另一種哲學立場將生命的意義簡化為簡單的享受。她的名字是享樂主義。它的創始人是阿里斯提普斯和伊壁鳩魯。他們認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在努力獲得快樂。此外,它不一定是身體上的,它可以是精神上的。就像一朵花向著太陽伸展,一個人也是如此--向著愉悅的感覺。這個理論有很多追隨者,但批評者並沒有忽視它,尤其是在現代世界。給出了英雄主義的例子:當人們故意放棄個人福利,為國家利益獻出生命時。
從托爾斯泰的角度看生命的意義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非常痛苦地對待這個問題。用一根無形的線追尋生命的意義,幾乎觸及了他所有的作品。在他的任何一部小說中,至少有一個人物問自己這個問題,並不斷被它折磨。經過多年的探索,托爾斯泰得出的結論是,本質在於個人的自我完善,在於不斷的成長。而且,這種成長離不開他人,離不開社會。
那麼他在哪裡,唯一正確的答案?
事實是它不存在。不,不是生命的意義,而是這個問題的正確答案。如果你問自己,那麼你的生活中出現了一些問題,你對此並不滿意。變革的鐘聲響起。最有可能的是,這將是您進一步發展的起點。這裡最重要的是不要進行自我批評。最好分析時間跨度並得出結論。一定要找到答案。它們是什麼並不重要--對與錯。不要對它們會隨著時間不斷變化而感到驚訝。只是活著,尋找你的目標,歡欣鼓舞,讓你的生活充滿新的意義。
